法王新闻 | 2014年05月

『德国弘法行』「四加行」第三堂課•上师相应法

『Germany Teach』Short Ngondro Teaching • Session 3

時間:2014年5月29日下午
地點:德國,紐博格林賽道(Nürburgring),Bitburger Event-Center
中文翻譯:倫多祖古

當上師的大悲,遇到弟子的虔信

師徒關係,有著不間斷的密切性,甚至不會因生死而中斷。重要的是精神上、勝義上的緊密性,也就是心靈的聯繫。

四不共加行:上師相應法

公元七、八世紀左右,佛教開始在西藏弘傳。藏傳佛教不僅包含金剛乘,還包括了大乘和聲聞乘的法教,換句話說,佛陀三乘的教法,都圓融地弘傳於雪域西藏。

由於一些滅佛的障礙,致使西藏的佛教分為「前弘期」和「後弘期」兩個時期。在後弘期時,金剛乘教法開始普傳並廣為眾人所修持,噶舉傳承也就是在後弘期開始的。

一般來說,現在廣為人知的四大教派,多是於後弘期開始興盛。而各派的修持也大同小異,各教派尤其都很注重上師和弟子之間的關係,因此都有「上師相應法」。

བོད་སྐད།&English translation (LifeTV)

--師徒關係,不會因生死而中斷--

今天在座的諸位法友,大部分應該都親近過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,學習聽聞法教。

藏傳佛教的轉世制度,就是由噶瑪巴所創立的。著名的第一位轉世祖古,就是被認證為第二世噶瑪巴希轉世的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。藏傳佛教的轉世認證制度,也正式由他開始。

「轉世」的用意是什麼呢?主要是不捨和能夠繼續攝受前世的弟子和追隨者,因此乘願再來,不只一世地延續師徒的法緣。

因此,前一世上師的弟子,會按照上師的囑咐,無誤地去尋找、確認他們上師的轉世;而找到的轉世祖古,則繼續眷顧這些前世上師的弟子眾。這是噶瑪巴所開創的、特殊的一種佛行事業,也是

--噶瑪巴傳承的由來。--

由於宿緣的關係,我得到了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轉世的名號,由於這樣的福緣,我帶著噶瑪巴的名號再次來到歐洲,再次見到了各位十六世法王的弟子們。就像前面提到的師徒關係,有著不間斷的密切性,甚至不會被生死所中斷。

「上師相應法」的重點就是「師徒的關係」,這也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部分。同時,我們要了解所謂的「密切關係」是什麼意思?並不是僅指物質上的關係,例如可以看見、可以講話而已,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、勝義上的一種緊密性,也就是心靈上的聯繫。這樣的師徒關係,就是有意義的。

--上師的大悲,幫弟子消除痛苦的根本--

師徒關係的建立,奠基在兩個基礎之上:上師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誠。

上師的大悲是什麼意思?意思是上師的悲憫、慈愛之心。生活中有很多種關愛,例如親子、朋友、夫妻之間的關愛。而上師對於弟子的關愛,對於一個行者的生命而言,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是,有些弟子時常誤把上師的關愛當成世俗的關愛,這時候就會生起「上師沒有關心我,只關心其他人,都不在乎我」、「上師只對他說法,都不對我說法」等等的想法,當然,對於上師,每個人多少都會各自的看法,但是我們應正確的了解到,在究竟上來說,上師的大悲、關愛,是超越世俗的。

上師的大悲,眷顧的是眾生的痛苦,而這裡痛苦只的是哪一種呢?佛教當中提到痛苦分為三種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「苦苦」是指一般感受上的痛苦,例如病痛、不舒服等等。「壞苦」指的是改變的苦,就是任何感受上的快樂終究都會消失壞滅的,因此快樂的感覺,本質上也是一種痛苦,這被稱為「壞苦」。「行苦」,指的是一切現象、萬法的本質就是苦。

上師的大悲,幫助我們消除的是哪一種痛苦呢?

首先,不是感受上的痛苦,不是苦苦;也不是幫助我們得到感受上的快樂,例如得到健康、財富等等有漏的快樂,如果上師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得到感受上的快樂,那其實等於是上師在幫助我們得到壞苦,這是不合理的。

因此,上師的大悲,眷顧的,是消除「行苦」,也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本、種子。身為弟子的我們,要有這樣正確的認識:上師的大悲,是幫助我們消除「行苦」,而上師之所以給予我們口訣、教授,是為了幫助我們出離輪迴,消除「痛苦」和「痛苦的因」:「業和煩惱」。

--弟子修持增長,虔敬心也會增長--

弟子方面,要具備的是「虔誠」。虔誠有兩個面向,一個是「信受」,一個是「恭敬」。第一個部分指的是,弟子景仰上師的功德,並且深受啟發,進而願意歡喜信受奉行。「功德」並不是指外相上的莊嚴好看,主要是內在心性上的善妙功德。

為了信受奉行,為了希望得證上師的功德,因此會生起恭敬、精進之心。這是「虔誠」的第二個面向。恭敬不是討好,也不是裝模作樣地奉承上師。例如有些外國人會模仿藏人的恭敬狀,或者藏人模仿外國人的禮貌,都會讓人覺得有些不自然,因此重點不在於外在的形式,就算做得維妙維肖,還是不算真正的恭敬。

講回來,真實的恭敬心,會隨著弟子的修持而增長,當他愈能領會上師內在的功德時,恭敬心就會增長。

--加持:自然的安心,與慈悲的感染力--

噶舉派最重視的是什麼呢?具有傳承、大悲的上師們,他們不僅自身的悲心、智慧修持圓滿,並且將這樣的修持傳承,不間斷地、正確無誤地代代相傳至今。這是一個上師所能具備的。另外就弟子而言,也就能依靠這樣大悲加持而跟隨修持。總而言之,噶舉派最重視的,就是「上師的大悲」和「弟子的虔誠」這兩部分。

我們時常說「加持」,到底什麼是加持?它看似無形,但又能被感受到,似乎又是個能被給予的東西。舉個例子來說,「加持」像是跟隨在父母親身旁的孩子,因為父母的存在,讓他感到安心,我覺得這就是加持,也無法精確描述,或許就是那個氛圍。

我自己也經歷過很多次,當我生活上遇到了問題時,有機會去拜見一些大師、善知識的時候,本來內心還帶著很多煩惱、痛苦,但見完出來後,發現自然的問題都沒了,內心感到格外的輕鬆,也沒什麼道理,甚至自己也沒有任何期待,就是因為拜見上師的因緣,而讓自己安心。我想這就是加持。

它不是一個實有物,但是卻能深深地影響眾人,當上--

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,我們太過於唯物、功利,急於看到成效,沒什麼耐心。然而「佛法的加持」,通常沒辦法立竿見影、馬上看到成效,我們太習慣將唯物的功利觀念帶入佛法的修持,這樣是不行的。

改變需要時間,例如不少人今年見到某位上師,可能也沒什麼特別感覺,甚至覺得不耐煩,但是三、五年後,突然又想起這位上師,並且受到一些啟發。總之,二十一世紀的人們,過度沈溺在外在物質的世界當中,因此觀念上也都偏向於唯物、功利主義。而這些觀念都跟佛法的修持是相互違背的。

我想以上就是對於「上師瑜伽」的一些解釋。一提到「瑜伽」(相應法)時,時常讓人誤以為是一些儀式、形式,好像一定要做些什麼,但其實不是這樣的。瑜伽的重點在於「心」,是「心」的相應,而不是任何外在形式的作為。

--三次失敗,千辛萬苦才相逢--

這次各位多是遠道而來,相信一路也很辛苦,能夠見到各位,我感到很歡喜。其實,我自己這次能夠成行,也是失敗了很多次才成功的,之前申請過三次都遭拒絕,這次是第四次申請才通過。

第一次申請時,是想到歐洲多個國家,結果不成。第二次申請時,縮小範圍到兩個國家,但也不成。第三次嘗試只到德國一個國家,結果也不成。終於,這次第四次申請通過了,本來也就沒抱什麼希望,沒想到成行了。

因此,我自己也真的是歷經了千辛萬苦,才來到這裡,所以我個人的感受也特別深刻,真的能夠來到歐洲,為你們做些什麼,我感到很高興!

网页修改记录:2021年12月21日,此处新建基本网页,放YOUTUBE视频链接;2024年01月23日,放置拷贝文本;2024年2月22日,放置音频。

Youtube 视频

English Translation(from 2:40:00)
中英文字幕 Chinese&English Subtitle

上一篇:德国弘法行:「四加行」第2課
『Germany Teach』Short Ngondro Teaching • Session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