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王新闻 | 2005年12月

『宗門實修』四共加行•第二堂课

THE FOUR ORDINARY FOUNDATIONS•Session2

༄༅།། ཐུན་མོང་གི་སྔོན་འགྲོ་བཞི།། ༢

点击图片切换大图/小图

uploaded on 1/2/2022
last updated on 9/1/2022

時間:2005年12月30日
地點:印度 瓦拉那西 创古智慧金剛大學
翻譯:堪布丹傑
整理:釋仁居
校对:堪布丹傑

藏中音频

什么是真正的快乐?

各位如果有任何問題,可以在明天的第二座法中提出來。

雖然眾生的感受各有深淺的不同,但是想要得到快樂,遠離痛苦的心卻是一致的。以人來說,會有很強烈想要得到某種快樂,或者想要離開某種痛苦的感受,相比之 下,許多昆蟲可能就沒有這麼強烈的感受。但無論如何,眾生都不斷地為了得到快樂而努力,也不斷地在找尋消除痛苦的方法;這都是我們可以親身感受的。

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,我們就努力思考各種方法來得到快樂,但是,到目前為止,沒有人能夠得到滿意的快樂。上一代人,沒能得到滿足;現代也沒人能說:「我滿足了,可以了」而得到安住。

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21世紀,不同於以往,這是個變化多端的時代,就像魔鬼一樣,捉摸不定。想想以前,除了一些自然災害之外,人為的苦難相對較少;現在卻是一個至為關鍵的時代,因為人類不斷製造出巨大的痛苦,已經關係到世界的存亡了。這時,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找尋一個正確、良善的理想與願望。

我們從未得到滿足。從一開始我們就在問:到底有沒有一個好的、正確的方法能夠得到快樂?如此認真的去問、去思惟、去找尋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但是如果我們總是向外去找尋快樂的話,快樂是很難得到的,心也無法得到滿足。為什麼呢?因為所謂的「心滿意足」,不是靠外在的東西來填補的,主要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滿足感。所以我們應該回歸自心,向內找尋,向內觀察。

苦的来源

當我們向內觀的時候,會發現自己有好多的苦,好多的錯誤,和永遠的不滿足…這些問題是從哪裡出生的呢?為什麼會這樣呢?其實起因就是我們的惡心,也就是那一念貪心、瞋心、我慢、忌妒與不滿足的心,而這所有的過失最主要的就是無知與無明。

我們每個人都想得到一個快樂的成果,不想要壞的成果,果上我們是懂得取捨的。但是在因上,我們卻總是自然的行持著不善法,為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因為無知。 不知道什麼呢?不知道惡因是永遠不可能得到善果的。總的來說,我們心中的願望與實際的行動恰恰相反,完全不契合,對於這一點我們卻毫不知情,因此迷迷糊糊 地,繼續固執地造作著惡業。

所謂無明,是指心中的欲求沒有得到滿足實現。所以佛陀為了利益無明的眾生,開示了佛法。

我不認為佛法只是一種見解或學派,佛法是能夠消除我們增益與虛構的一門深刻知識與善巧的法門。

佛法的修持

梵文裡稱法為「達瑪」(Dharma), 這個字包含兩個意義:一是「改過」,二是「救護」,意思是透過改變而救護我們出離痛苦。「改變」這個詞形容的很好,例如一個不懂事的小孩送到了學校,慢慢 開始識字,學習到更多的知識,也就更有前途。這個孩子從不懂事到懂事,甚至能夠利益、領導他人,這就是改造與改變的力量。

同樣,我們每個人本具有功德與智慧,但是我們不懂得如何運用。然而,透過了佛法的修持與介紹,這本具的功德與智慧就能得以清晰的開展與運用了。

功德與智慧是與生俱來的,並不是透過佛法的修持後,才造作出來的新的東西。舉例來講,大乘法教特別強調的慈心、悲心與菩提心,都是我們本具的,佛法並不能 新給我們一個慈心或悲心的種子。假如說,佛法的修持與我們自心或一生毫無關連的話,那麼學佛就沒有任何意義了;相反的,就是因為佛法與自身與生活是那麼的 息息相關,所以才需要修持。

雖然我們目前的慈心與悲心,還沒有完全開展如經典所形容的那般偉大,但是慈悲的種子或是愛心的元素,確是每個人本具的,甚至動物昆蟲也都有。

佛法的修持,就是將我們自心本具的慈愛種子開發出來的方法,與我們息息相關。佛法不是一篇動人的故事或一些華麗的文字;佛法是一門學處,我們學得會的;佛法亦是一種知識,是我們能夠透過實修而證知的,佛法具備廣大的利益。

因此,佛法不是空談,佛法與我們的生活與自心密不可分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光是空談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。

慈悲心的重要性

有人會說,修持慈悲是很不錯,但是似乎在這個時代中很難做到,為什麼呢?因為現代人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利、損他,例如生意場上就是如此,因此,好像再也沒有任何縫隙可以容納的下慈悲了。

然而事實並非如此,可能的確我們多少有自利損他的心態,但我們還是本具著善心的。舉個例子來說會更清楚,比方說有一天一家人團聚了,吃了餐飯,也唱了歌,非常和樂融融…, 對於這樣的聚會,新聞從來不報導,報紙上也看不到,沒有人會特別注意。但是,如果有一天,一對夫妻爭吵了,非常嚴重,甚至還打上了官司,這個新聞就有興趣 了,一定會報導出來。這個例子告訴我們,融合與歡喜是我們本具的,是自然的,所以沒什麼好報導;而痛苦與爭吵,讓我們無法忍受。

所以說慈悲心在我們這個時代絕對是需要的,也是可以做到的,對於此點,我們應該多加思惟。

總結我想說的就是,一個人沒有貪、瞋、癡還是可以存活,但是,如果一個人沒有慈心、愛心的話,他將無法生存。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。

视频 Video

点击播放或下载 Click to play or download
Youtube

上一篇:『宗門實修』四共加行•第一堂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