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王新闻 | 2007年02月

『帝洛普尼寺』佛子行37頌•第2天下午

『Tilokpur Monastery』「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」 Day 2•Afternoon

時間:2007年2月23日下午 23 Feb., 2007 2:00-4:00pm
地點:北印度 帝洛普尼寺 Tilokpur Nunnery Monastery, India
中文翻譯:堪布丹傑
English translator: Ringo Tul Ku
Uploaded on 2022-01-06
Last udated on 2024-01-29

藏英中音频

(課前,法王帶領全體學員以法王新作之曲調唱誦【佛子行三十七頌】)

此生幸得暇滿船,為自他渡生死海,
故於晝夜恒不懈,聞思修是佛子行。 (1)

我們首先需知修持佛法的方法,因此要聞法。之後要對佛法確信不移,因此要思維法義。不僅是知識上的理解與相信,同時要實際於自心上體驗法義,因此需要實修。

我們此生幸運得到暇滿具德的人身,對於細微的取捨道理能把握的到,所以有閒暇與機會去行持。其他生命如畜生等,雖然各自具備了一些特點,但是卻沒有機會行 持細微的取捨。因此,我們應該晝夜不懈地努力,不僅上課時歡喜專注地聽聞,任何時候,自己的心念與行動都要與法相結合。偈文提到晝夜都要精進,如何在白天 與晚上都能夠精進修持佛法呢?這是我們要去思維的。懈怠之前,首先我們應該瞭解需要不懈怠而修持的法是什麼?什麼叫佛法的修持?什麼是正確的修持佛法呢? 噶當派曾提到一個故事,說明一個人從開始不瞭解何謂修行,到明白正確修行意義的過程。

大師點點頭,說道:「嗯!很好,這個修行也不錯。不過,如果你能修行佛法會更好。」

那人心想:「繞塔可能不是修行佛法吧,一定有其他方法。」他開始四處找尋,看到了一些經書,心想:「讀經、課誦應該是修行。」找到一個地方坐好,就開始認真讀經。

幾天後,當他大聲讀誦著經書時,大師出現了,問道:「您在做什麼呢?」他有點得意的回答:「喔,我在修行呢。在修行佛法呢。」大師點點頭,接著又說:「嗯,讀經很好。但是如果你修行佛法會更好。」

那人聽完有點納悶兒,心想:「繞塔也不是,讀經也不是,那該做什麼呢?」正當苦悶時,突然想到:「對了,禪修!一定是這個了。」趕緊找到一個角落,坐直身 體,瞇起眼睛,開始禪修。沒過多久,大師又出現了,同樣的問題:「您在做什麼?」他自覺了不起的說:「禪修著呢!」大師緩緩地說:「禪修很好,不錯,但 是,修行佛法的話會更好的。」這下那個人完全糊塗了。不是繞塔、課誦、甚至不是禪修,那人只好問道:「上師啊!到底什麼是修行佛法啊?」大師回答:「修行 即是斷捨貪執。」

其實,我們很多時候也跟這個故事的主角一樣,開始修持四加行的時候,全身酸痛,滿身大汗,還是堅持不懈地修,終於修完幾十萬遍之後,有人問道:「喔!您修 完了四加行,有什麼體會嗎?」這時我們可能回答:「喔,可辛苦囉!流了好幾公斤的汗那。」這是一種答案。更好的回答是:「喔,可美妙了!心可平靜了,真快 樂呀!So beautiful!」還可能更高境界的回答是:「喔!你不會相信的,當時我閉著眼睛呢,眼前出現好多天女天神,漫天飛舞…」總之說一大堆誰也沒看過的事情。大部分人的答案差不多就這些。

那麼,到底這些是修行的徵兆,或者只是像喝醉了,或者是累過頭,生著悶氣,又不得不做下去而產生的幻覺呢?因此,修行是在每天生活當中,當煩惱升起時,自 己能夠察覺,並且找到對治法平息煩惱,例如你可能說:「昨天早上九點左右,一個人讓我好生氣,但是我察覺到了,也知道生氣不好,就想辦法靜下來。」真正體 會佛法,使佛法成為對治法而降服煩惱,這即是修行。

很多人以為修持是另外去修一個什麼東西,而與自心分開,例如慈悲的修持,認為另外要生出一個慈悲,而沒有自心與慈悲合一,自心成為慈悲的體會。我們以為,我「生出」了一個慈悲了,好像把旁邊的一個什麼東西拿到手了,因此,沒有思維菩提心時,菩提心也就不見了。

因此,無論做任何修持,例如慈悲心等,重點是要去體會這一切即是自心本質的一部份,與自心合為一體。要不然,任何修持都將無法降伏煩惱。

各位可能覺得我的姿勢與表情愈來愈多。本來我是比較內斂的,很多人說我不笑,太嚴肅了。因此,今天多一點笑容與動作,可能各位會有一些不同感受吧。(眾笑、鼓掌)

平時,座中(特定修法時)與座間(日常生活時)分清楚是很重要的。座中要緊密、專一地修持,例如修止或修觀等。每日靜坐下座後日常生活時,雖然沒有專一於 某個法門的修持,但因為座中修持的專注與集中,能夠影響到生活當中。例如,早上修一座法(早課),專注修持,最後發願:「我要將座中的修持力,帶到一天的 生活中。」下座(座間)之後,因為修法時善的牽引力量,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任何事情與作為,都將融於自心法界。座間與座中的修持,相互裨益增長。雖然不像說 起來這麼容易,不過,白天生活中就要如此去修持。

晚上要如何修持呢?有一句話說:「以善心入睡,睡眠即成善;以惡心入睡,睡眠即成惡。」很多人睡前會習慣回想一天發生的事情,例如:今天做了什麼,明天的 計畫等。這段時間很重要,我們可以反省一天做的善事與惡事,並且發願明天減少惡行,增長善行。如果能夠在睡前好好反省發願,睡眠也會變成帶有善心而有意義。

好,不說太多,二十一世紀的習慣,如果停在一個事情上太久不好。因此,趕快煞車換個檔,繼續向前進吧!

貪愛親眷如水蕩,瞋憎怨敵似火燃,
癡昧取捨猶黑暗,離家鄉是佛子行。 (2)

所謂家鄉,是指自己熟悉、習慣的對象,例如對於熟悉的親眷生起貪愛,不喜歡的怨敵生起瞋憎等。因此根本在於熟悉,例如我們不會無緣無故地討厭一個人,一定 需要去探究、去明白討厭他和熟悉的原因。這裡的熟悉,是指一種狹隘的、短視的執著,由於這種執著,而產生貪瞋等煩惱。由於在我們熟悉的環境裡,有著更多讓 我們執著的對象,因此說我們要「離家鄉」。

要捨棄家鄉,這一點我倒是做到了。但是,如果真的做到如理如法的離家鄉,照理說,我應該沒有貪心與嗔心了,但是,來到印度似乎比在藏地的煩惱更多。因此,所謂家鄉,是指內心執著與煩惱的家鄉。如果無法捨棄內心的執著,僅是離開外在的家鄉也沒有用。

狹隘短視的偏執,會讓我們變的傲慢無理,而輕忽地斷定善惡。因此,我們要盡力擦去貪瞋的圖案。

總之,我們愈熟悉的朋友,愈可能不去看他不為人知的一面。照顧、關心朋友是應該的,但是不應帶有認為朋友就一定對,敵人就一定壞的偏執,因為,就算是朋友 也會有秘密、也會犯錯誤。另一方面來說,我們偏執所認定壞透的敵人,也可能有他的苦處,一定有我們不知道的什麼原因。要不然,他也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。因 此,就算無法做到平等對待親人與仇人,但至少,我們應該斷除偏執。

所以這裡「家鄉」指的並不是外在的家鄉,因為就算你問作者無著賢大師:「您的家鄉在哪兒?」他還是會回答西藏的。外在的家鄉,可以指那些山石、草木、房子等,是無記的,因此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。會造成傷害的,是我們的偏執,這是我們要捨棄的。

遠惡境故惑漸減,離散亂故善自增,
心澄於法起定見,依靜處是佛子行。 (3)

對於一位修持止的禪修行者而言,最重要的即是依止靜處。如云:「在如法的靜地修持止的禪修,若能精進用功,半年內能得成就。」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半年內得成就,但是很多人確實做得到。

我個人來說,目前也去不了什麼靜處,最靜的大概就是我的房間了。因此,所謂靜處,到底是指外在的靜處,還是內心的平靜,這是要去思維的。

許多人身處僻靜的地方,但內心卻充滿著貪瞋煩惱,事實上,如此內心的混亂,比外在的誘惑更危險。因為外在的一切,要亂也只是亂在眼前,但是內在的混亂,卻是在心中。無止盡的雜念紛飛,造成的痛苦更大。

因此,各位能夠依止靜處者,請盡力去依止。若是不能依止者,雖然身體無法前往,至少內心要找到靜處。

常伴親友還離別,勤聚財物終棄捐,
識客且遺身捨去,捨此世是佛子行。 (4)

如何分辨什麼是修行?什麼不是修行呢?就看有沒有捨棄世間八法、捨棄此生。薩迦派離四貪執的教言提到:「貪執此生非行者。」因為一個貪執今生俗務的人,很難有機會找到真正的快樂。

所謂世間八法,不只是文字上的稱、譏、毀、譽等,我們要瞭解的是世間八法的癥結,即是盲目的執著,這是我們要斷除的原因。

很多人很喜歡修持,也好像很認真在修持佛法,但大部分都是一種逃避痛苦的安慰而已,就好像背痛塗點兒油,按摩一下一樣。然而真正應該捨棄的東西,例如世間 的名聞利養,卻又放不下,雖然沒有明說,但下意識的、很自然的把俗務當成生活中不能沒有的一部份;因此,再怎麼努力修持,頂多得到的是短暫的快樂而已,不會有更深的體會。如同得了癌症,食物的養分首先讓癌細胞吸收去了,好細胞得不到;而應該對治癌細胞的藥,首先卻把好細胞給殺了,完全本末倒置。我們放不下執著的修行,就像如此:該利益的沒利益到,不該捨棄的卻捨棄了。

我們的心,像是一個投影機,放射出來的世間花花綠綠的俗相,充滿著整片螢幕。然而,佛法的影像,卻空白一片。我們一定要捨棄對俗務執著的心。

如果有來生,那麼可以捨棄此生,但是如果沒有來生,要捨棄此生就會很困難。因此,這就涉及有沒有來世的問題。許多人對輪迴存疑,同樣也有愈來愈多對輪迴存 在的證明,但無論如何,任何一個人,無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,在自己最親的朋友往生時,因為太難過,他們不會相信那位朋友就完全消失了。因此,雖然朋友過 世了,仍舊不斷為朋友祝福祈禱,到墓前獻花說話。這代表什麼呢?代表我們每一個人內心,其實都期望著有來世,期待著生命的延續。這並不是佛教特殊的觀點, 而是人之常情。

死亡並不是終結,如果相信有來世,生亡二者的痛苦將會減少,並且充滿希望。我們應該想:生命的結束,不是油盡燈滅,而是高舉生生不息的光明火炬,照亮前程,也照亮我們的下一代。如此面對死亡,將不再害怕。

很多事情發生是跟我們的觀念和環境有關。事實上,有生才有死,因此,如果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那麼我們應該對出生也感到憤恨才是。但是,我們並沒有 這麼做,我們反而大肆地慶祝出生。因此,雖然死亡的確是人生中的一大轉變,但如果我們換個思想角度,把死亡當成是一個嶄新的開始,有新的願望,新的機會, 那麼死亡也是值得慶祝的。

--回向--

བསོད་ནམས་འདི་ཡིས་ཐམས་ཅད་གཟིགས་པ་ཉིད། ། ཐོབ་་ནས་ཉེས་པའི་དགྲ་རྣམས་ཕམ་བྱས་ནས། །
By this merit, may we attain omniscience, Defeat the enemy wrongdoing,
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,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,
སྐྱེ་རྒ་ན་འཆིའི་རྦ་རླབས་འཁྲུག་པ་ཡི། ། སྲིད་པའི་མཚོ་ལས་འགྲོ་ཀུན་མྱུར་སྒྲོལ་་ཤོག
and free all beings soon from the ocean of existence Churned by great waves of birth, age, sickness, and death.
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,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。

།ནམ་མཁའི་མཐར་ཐུག་གྱུར་པ་ཇི་ཙམ་པར། །སེམས་ཅན་མ་ལུས་མཐའ་ཡང་དེ་བཞིན་ཏེ། །
As far as to the ends of the blue sky, And likewise to the ends of sentient beings,
⽂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⾏亦復然,
ཇི་ཙམ་ལས་དང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མཐར་གྱུར་པ། །བདག་གི་སྨོན་ལམ་མཐའ་ཡང་དེ་ཙམ་མོ། །
Up through the ends of karma and afflictions, Thus far the ends are of my aspirations.
我今迴向諸善根,隨彼⼀切常修學。

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སྐུ་གསུམ་བརྙེས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དང་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Buddha who attained the three kayas;
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,
ཆོས་ཉིད་མི་འགྱུར་བདེན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དང་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truth of the unchanging Changeless nature,
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,
དགེ་འདུན་མི་ཕྱེད་འདུས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ཀྱིས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indivisible assembly of the Sangha,
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,
ཇི་ལྟར་བསྔོས་བཞིན་སྨོན་ལམ་འགྲུབ་པར་ཤོག།
May these prayers be accomplished as I have dedicated.
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。

(第二天下午課程結束)

注:初稿和YouTube链接上传于2022年1月6日;2024年1月25日,完善了中文稿和上传了音频图片等。

Youtube 视频

上一篇:佛子行三十七頌•第二天上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