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王新闻 | 2007年02月

『帝洛普尼寺』佛子行37頌•第3天下午

『Tilokpur Monastery』「37 Practices of a Bodhisattva」 Day 3•Afternoon

時間:2007年2月24日下午 24 Feb., 2007 2:00-4:00pm
地點:北印度 帝洛普尼寺 Tilokpur Nunnery Monastery, India
中文翻譯:堪布丹傑
English translator: Ringo Tul Ku
Uploaded on 2022-01-06
Last udated on 2024-01-29

藏英中音频

諸苦由貪自樂起,佛從利他心所生,
故於自樂與他苦,如實交換佛子行。(11)

此偈文開示出自他交換的修持方法。

第一句是指,由於自私自利與自大傲慢的心而產生痛苦,很容易明白,就不多作解釋。

第二句是說,佛從利他心所生,所謂的「他」泛指一切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東西。這一句也不難理解,因為僅僅是呼吸之間,我們和「他」都在互助互利。我們呼出的氣幫助了自然界,自然界也給予了有益我們的氣息。我們透過捨棄與關愛才能存活下來。

雖然這是明顯易見的事實,但如果沒有紮實的修持,就算知識上理解,還是會做出相反的行為。因此,我們一定要懂得自他交換的行持。

其實,自他交換並不是甚麼新鮮的方法,平常生活中我們都一直在將自己的一部分給予他人,並從他人得到另外一部分,例如做生意、飲食等一切行住坐臥的行為,自他交換早已是我們生活習慣的一部分。

我們特別要做的就是認知到一個要點:與他人的施受關係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方式。透過佛法特別的修持,會讓我們更清楚認知此點。

但同時可能會有阻礙,這個阻礙就是我執。由於我執,我們以為一切都是靠自己而完成,其實這只是片面的想法。本來個人愛惜自己是應該的,但如果自視甚高而輕慢他人,則是錯誤的。我們應該學習放下自傲的想法,尊重他人。這即是自他交換的修持。

自他交換或者施受法的修持,即是自己呼氣時,觀想將功德分享給他人,吸氣時,觀想他人的惡業、病痛吸進,自己承擔。

許多修持施受法的行者,首先觀想苦難的人在前方,或者將一張病人的照片放在前方,這樣準備好之後,開始修施受法。首先,會想把對方的病痛拿過來自己承受, 就觀想從自己鼻孔吸進對方的魔障病痛之黑煙,不久之後,如果對方是一位腳痛的病患,可能自己的腳也好像真的痛起來了,如果對方頭痛,觀修之後,再加上自己 的妄想分別,好像自己也真的頭痛了。自己誤以為,透過施受法雖然沒有百分百將對方病痛拿過來,但至少也拿到了百分之五十。

針對以上這個不太正確的想法,我們要問一個問題,那是真的施受法修持嗎? 我覺得不是。所謂施受法,是對治我執的方法,是降伏自私自利心態的方法,因此自己頭痛腳痛並不代表甚麼。

我們透過觀想將對方的病痛、魔障、不淨領受過來,目的是要做甚麼呢?施受法並不是用來危害自己身體健康,那是錯誤的。正確的作法是,首先我們觀想自己成為 兩個,並不是將自己身體切成一半,而是將心分為兩部分。一個是強烈執著自我的部分,另一個是雖然覺得自己很重要,但認為也應該尊重別人的部分。這時候,我 們當自己是後者,然後對前者那個強烈的自我說:「這會兒要你好看了!」雖然所謂的我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形狀,但這時可觀想那個強烈的自我是一塊石頭或者一個 油燈。然後將觀想吸進的業障、病痛、黑煙打在油燈上,想像把痛苦加在那個油燈上。

如此觀想,事實上並不會傷害到自己。因為所謂的強烈自我本來就不存在,只是自己的執著而已。真正存在的我,是自他平等的那個我。因此,首先確定了一點,施受法並不會傷害到自己。

接下來自他平等的觀修法,是以一念清淨的善心,透過祈願而將自己的福德給予他人,這對他人會有幫助。我們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福德壽命會有減損,雖然這種觀想法是一種捨棄,但是並非將自己的福德真的給了出去。那麼他人得到的是甚麼呢? 是由於自己一念給予的善心而產生的新的福氣。

總的來說,自他交換法是一個幫助我們降伏我執,並增長利他善心的一個方法。我們應該好好地練習。

縱彼因貪親攫取,或令他來奪一切,
仍將身財三世善,迴向於彼佛子行。(12)

事實上,如果東西被搶被偷,應該就趕快報警,但這裡還提出了修持的方法。

我先講一個故事,這是一個形容我的家鄉牧民沒有勇氣的故事,因此我家鄉的人不是太喜歡這個故事。

有一天,家鄉拉拓村的一個牧民在路上遇到了強盜,把他搶得精光,最後只剩下他放在藏袍懷裡的一個碗。當時他驚慌失措之下,甚至把這個碗也交了出去,給的時候,還用敬語說:「尊敬的強盜啊!我們拉拓的人都不壞,這個碗你也拿去吧!」想想這種被迫的給予是會很難過的。

財富本來都是身外物,來來去去,我們大可不必因為東西被搶而太難過,有的人太執著甚而丟了性命,其實並不需要如此。

我們要懂得判斷甚麼是重要的。為了珍貴的事情而捨棄生命是值得的,但如果為小事而捨棄生命就不值得了。

最後一句說:迴向於彼佛子行,事實上,一切被搶光了,也沒有東西好迴向,因此這句的重點是提醒自己要有能捨的心。

吾雖無有少過咎,他人竟來斷吾頭,
於彼還生難忍悲,代受罪是佛子行。(13)

這很不容易做到。我們最好把證悟高的偈文先放一邊,如果在座有證悟高的人可以修持,那很好。但這裡我就不多作解釋了。

縱人百般中傷我,醜聞謠傳徧三千,
吾猶深懷悲憫心,宣他德是佛子行。(14)

這個似乎也很難。不用說謠傳三千了,在面前聽到幾句誹謗自己的話,馬上就會翻臉,氣也上來了。

其實換個角度來想,例如別人在背後說盡自己的壞話,我們會因為沒聽到而沒甚麼感覺。就像這樣,當有人在面前毀謗自己時,如果我們把心轉移焦點,不管他說甚 麼就像沒聽到的話,我們同樣也不會有甚麼感覺。我們應該用如此避開的方法,因為我們不可能一開始就降伏煩惱的。我覺得避開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

縱他於眾集會中,揭吾隱私惡言惱,
於彼還生益友想,倍恭敬是佛子行。(15)

有時在聽到別人說自己,當下很生氣,但之後平下心想,覺得對方說得也有些道理。因此,一個懂得反省的人,會把別人的批評當作指教,把對方當成益友與善知識。這個偈子告訴我們應該如此去做,至於能否做到,就看個人的努力了。

雖待彼人若愛子,他卻視我如怨敵,
猶如母對重病兒,倍悲憫是佛子行。(16)

與自己關愛與相信的人反目成仇,這是最讓人痛心的一件事了。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,無論是如這裡所說的「若愛子」,或者再親近的任何人,還是會有我們無法理解的部分,因此,對方是有可能作出一些無法理解的事。若能以這樣的態度來面對,我們就能處之泰然而不生氣。

與吾同等或不及,心懷傲慢屢欺凌,
吾亦敬彼如上師,恒頂戴是佛子行。(17)

我們要有面對挫折的承擔力。但如果過頭了,變得和牛羊一樣卑微,任人驅使,那也太可憐了,那是不對的。這個偈文是告訴我們,當面對別人的欺凌時,不要激動 易怒被煩惱牽動,而要懂得控制自己,保持住本來的自己。也就是說個性本來溫和的,會好言以對,個性比較直的,會直話直說,總之,自己要沉得住氣,保有本來 面目去應對。要不然若是以煩惱心處理,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。

這個偈子不是要我們變得卑微不堪,唯唯諾諾。如我過去時常說的,一個人首先不懂得自重自愛,卻又裝著向他人禮拜依師,那也只是做戲而已,並不是真心的,如此裝模作樣自己都會覺得不好意思。

因此,我們要尊重恭敬別人之前,首先要多尊重自己。

雖因貧困為人賤,復遭重病及魔侵,
眾生罪苦仍代受,無怯懦是佛子行。(18)

無論是貧困、為人輕賤、遭重病或者魔侵等,每一次事件,都是豐富的經驗與感受,一個沒有人生閱歷的人,將無法具備大智慧。因此,我們要以經驗為借鏡。 同時經歷挫折的時候,我們一定不能灰心,要具備希望。這一念希望,就像躲藏在山間觀望著的偵查員一樣,專注的等待著每一次的機會。 挫折的經驗,是一名藍圖的策劃者;一念希望,是一位精神抖擻的偵查員。有了經驗的策劃者,你會充滿信心找出方法;有了希望的偵查員,你會充滿光明而勇往直前。因此,只要具備這兩者,就算人生遇到再大的打擊,我們都能重新站起來,屹立不搖。

雖負盛名眾人敬,財富量齊多聞天,
當知榮華無實義,離驕慢是佛子行。(19)

對於離驕慢我們可以這樣想:一切所知如同大海,有個好奇的孩童在這大海邊玩耍,有時他會拾到美麗的白色石頭,各色貝殼或者寶石而手舞足蹈,興奮不已。我們應該要像那充滿好奇的孩子,人生才會豐富。如果我們自傲的以為自己甚麼都會,那將會失去很多的機會。

哪怕只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單詞,如果你願意虛心請教他人,你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解釋而得到豐富的經驗。因此,傲慢沒有任何好處,與其如此,你還不如大膽的說出:「我不知道。」來虛心請教,而得到更多。

若未降伏內瞋敵,外敵雖伏旋增盛,
故應速興慈悲軍,調伏自心佛子行。(20)

一切欲樂如鹽滷,任幾受用渴轉增,
於諸能生貪著物,頓捨卻是佛子行。(21)

平時,我有一個奇怪的習慣,並不是特別甚麼佛法的修持,只要我得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,我就會馬上想要送人。因為執著貪愛的東西,會多出很多事情,給自己製造很多麻煩。

諸所顯現唯自心,心性本離戲論邊,
如實了知二取相,不作意是佛子行。(22)

這是深奧的理論,我們要做到也不容易。

設若會遇悅意境,應知猶如夏時虹,
雖現美妙然無實,離貪著是佛子行。(23)

諸苦猶若夢喪子,妄執實有起憂傷,
故於違緣會遇時,了知虛幻佛子行。(24)

欲證菩提身尚捨,何況一切身外物,
不望回報與異熟,普布施是佛子行。(25)

接下來是六度。首先是布施度,現今很多宗教都在提倡布施,這是非常好的,因為布施直接能夠幫助到他人。

作布施時,也會有障礙,即成布施魔,這個魔稱為散亂布施魔,雜亂無章之意。布施要有智慧,能夠明辨何者是應布施的對象,要不然,散亂無章的布施,反倒是行善的障礙。因此,我們要做到的是能增長善行的正確布施。

無戒自利尚不成,欲成他利豈可能,
故於三有不希求,勤護戒是佛子行。(26)

持守戒律時,也會有障礙,即是持戒魔,這個魔稱為持戒苦行魔。例如有些人吃素的動機只是因為傳統習慣、佛經記載或者為了得到「素食者」的名號而吃素,事實上這樣還不如不吃好,因為並沒有具備正確的動機,沒有太大的意義。

對於吃素,我們不應輕忽,決定吃素前,應該要深刻去體會吃素的重要性,直到內心強烈生起「我一定要吃素」的意願而開始吃素,這才是正確的吃素。

同樣我們持守其他任何戒律時,例如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等,首先都要經過深刻的思維與判斷,不能隨意因為出家有利益就輕忽地出家,那是不對的,這種輕忽的,不具備正確動機的持戒,被稱為是持戒苦行魔。

欲想福善諸佛子,應觀怨家如寶藏,
於諸眾生捨怨心,修安忍是佛子行。(27)

修安忍也有一個魔,稱為安忍煎熬魔,意思是不自然的強忍著。所謂安忍,是指遇到別人的傷害時,自然發自內心的一種慈悲為懷的安忍,並不是頑強的苦忍著。例 如有的人生了病,也固執的不肯服藥,這即是錯誤的。安忍也不是任人踐踏之意,任人踐踏反而是給予他人造業的機會,這是不對的。

當你認識到煩惱是不好的時候,你自然就會想要避開煩惱,自然就會安忍,而不需要刻意強迫自己甚麼。以白話來說,如果一個人要你吃糞,你對於這樣無理的要求 直接就會拒絕,你不需要刻意強忍著告訴自己「我不要吃糞」,因此發自內心的安忍,即是認識到煩惱的過患,而能隨時自然的安忍。如果刻意想太多,那就不是安 忍了。

唯求自利二乘人,猶見勤如救頭燃,
為利眾生啟德源,發精進佛是子行。(28)

修持精進也有一個魔,稱為刻意精進魔。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,相對來說,強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,那就不是精進,同時也不是修行。修行是自然 的事,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。就像偈文「猶見勤如救頭燃」的形容,你不需要想太多,也不需要刻意說服自己需要去做,而是自然反應就要趕緊撲滅頭上的火, 就像如此,我們行持善法,是為了一切眾生。過去我曾看到BBC製 作的─介紹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影片時,心想:「我們說自己是佛教徒,佛教能夠超離生老病死,如果自己能製造出一種藥幫助眾生遠離生老病死的痛苦,那該有多 好。」總之,我們要知道受著生老病死之苦的人是無量無邊的,只要想到他們,你會很情不自禁的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甚麼。如果看到了這些景象,還需要強迫自己 刻意做甚麼的話,那就真的太愚鈍了,真正體會到眾生苦的時候,你不再需要刻意做甚麼,你會奮不顧身,你會勇往直前的幫助他們,精進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強烈的 熱忱。不是懶洋洋的依賴著上師,也不是滿牆壁貼著提醒自己「要忍辱」的字條。

甚深禪定生慧觀,能盡除滅諸煩惱,
故應遠離四無色,修靜慮是佛子行。(29)

修禪定時也有一個魔,稱為貪執魔。這個魔很難察覺到。像之前我一直提醒大家要多做聞思修的行持,但課程結束回到了房間,我反問自己有沒有作聞思修呢?聞還 算零零碎碎聽了不少,思的成果是要對佛法生起堅固的信心,但我發覺自己的信心好像也是時有時無,而所謂的修,是指安住自心本性,這我好像連看都沒看過,一 點經驗也沒有。因此,我很難說出甚麼是禪定貪執的魔。

但是,禪修時的確會有很多覺受,好的覺受,善的覺受等。因此所謂貪執的魔是指不要貪執這些覺受而以為這些覺受是最好的,是殊勝的。

無慧善導前五度,正等覺佛不能成,
故具方便離三輪,修智慧是佛子行。(30)

修智慧也有一個魔,這個魔有九個頭,是最厲害的魔。他稱為增毒的魔。很多人讀了一點書,作了一點研究思維,得到了一點理解之後,就以為是了不起的理論而驕 慢。例如有些人很執著自己是個佛教徒,有了一點帶煩惱的小聰明之後,就自以為了不起了,自讚毀他,固執己見。本來不學習還好,有點小聰明之後,反而煩惱更 多,貪嗔癡更多,長時而不自知,這即是增毒的魔。

學習佛教的見解與智慧,不是為了標新立異,而是為了降伏世間錯誤的見解。逐漸降伏之後,最後即是無見之見,究竟無實。是無有任何貪執與實有存在的。

以下Bamboo根据视频听写添加。

佛教聞思修的行持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有情眾生,因为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在於利益眾生。如果我们以执著的学问,以傲慢心去欺负人或伤害人的话,是不行的,就变成是一种有毒的学问。

今天可能要讲到这里,不然一直讲下去的话,今天可能吃不到晚餐,所以,不要讲下去了,接下来要传《佛子行37颂》的口传。但是我自己也不记得有没有这个口传,但无论如何,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显乘的经典,就算没有得到口传,也可以读诵。接下来法王还是给予这个口传,从头念一遍。同时呢,要把昨天没有唱诵完的,接下去唱诵。

要唱快一点,要不然大家一直看着我。这个不必翻译。

(口传)

接下来是唱诵佛子行37颂。今天唱的会怎么样不知道,不过要先念诵皈依、发心文等。

皈依發心 Take refuge and generate bodhichitta སྐྱབས་འགྲོ་སེམས་བསྐྱེད།

།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ཆོས་དང་ཚོགས་ཀྱི་མཆོག་རྣམས་ལ། །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བར་དུ་བདག་ནི་སྐྱབས་སུ་མཆི།
Until enlightenment, I go for refuge to the Buddha, Dharma, and the sublime Sangha.
诸佛正法圣僧众,直至菩提我皈依;
།བདག་གིས་སྦྱིན་སོགས་བགྱིས་པའི་བསོད་ནམས་ཀྱིས། །འགྲོ་ལ་ཕན་ཕྱིར་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འགྲུབ་པར་ཤོག།
By the merit of practicing generosity and the other perfections, may I reach buddhahood to benefit beings.
以我布施等功德,为利众生愿成佛。

四无量心 The Four Immeasurables ཚད་མེད་བཞིའི་སྐོར།

སེམས་ཅན་ཐམས་ཅད་བདེ་བ་དང་བདེ་བའི་རྒྱུ་དང་ལྡན་པར་གྱུར་ཅིག།
May all sentient beings be happy and have the causes of happiness.
愿一切有情具乐及乐因,(慈)
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དང་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གྱི་རྒྱུ་དང་བྲལ་བར་གྱུར་ཅིག།
May they be free of suffering and its causes.
愿一切有情离苦及苦因,(悲)
སྡུག་བསྔལ་མེད་པའི་བདེ་བ་དམ་པ་དང་མི་འབྲལ་བར་གྱུར་ཅིག།
May they dwell in the great joy that is free of suffering,
愿一切有情不离无苦之妙乐,(喜)
ཉེ་རིང་ཆགས་སྡང་གཉིས་དང་བྲལ་བའི་བཏང་སྙོམས་ཆེན་པོ་ལ་གནས་པར་གྱུར་ཅིག།
May they dwell in the great equanimity free of attachment or aversion for those near or far.
愿一切有情远离亲疏爱憎,常住大平等舍。(舍)

不必要念“南无罗格秀日亚”这句,要从头唱诵。

(教唱法王谱曲的《佛子行37颂)

时间也差不多了,剩下的明天再讲。

--回向--

བསོད་ནམས་འདི་ཡིས་ཐམས་ཅད་གཟིགས་པ་ཉིད། ། ཐོབ་་ནས་ཉེས་པའི་དགྲ་རྣམས་ཕམ་བྱས་ནས། །
By this merit, may we attain omniscience, Defeat the enemy wrongdoing,
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,降伏煩惱怨敵之過患,
སྐྱེ་རྒ་ན་འཆིའི་རྦ་རླབས་འཁྲུག་པ་ཡི། ། སྲིད་པའི་མཚོ་ལས་འགྲོ་ཀུན་མྱུར་སྒྲོལ་་ཤོག
and free all beings soon from the ocean of existence Churned by great waves of birth, age, sickness, and death.
生老病死洶湧之波濤,願度眾生解脫輪迴海。

།ནམ་མཁའི་མཐར་ཐུག་གྱུར་པ་ཇི་ཙམ་པར། །སེམས་ཅན་མ་ལུས་མཐའ་ཡང་དེ་བཞིན་ཏེ། །
As far as to the ends of the blue sky, And likewise to the ends of sentient beings,
⽂殊師利勇猛智,普賢慧⾏亦復然,
ཇི་ཙམ་ལས་དང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མཐར་གྱུར་པ། །བདག་གི་སྨོན་ལམ་མཐའ་ཡང་དེ་ཙམ་མོ། །
Up through the ends of karma and afflictions, Thus far the ends are of my aspirations.
我今迴向諸善根,隨彼⼀切常修學。

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སྐུ་གསུམ་བརྙེས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དང་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Buddha who attained the three kayas;
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,
ཆོས་ཉིད་མི་འགྱུར་བདེན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དང་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truth of the unchanging Changeless nature,
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,
དགེ་འདུན་མི་ཕྱེད་འདུས་པའི་བྱིན་རླབས་ཀྱིས།།
By the blessing of the indivisible assembly of the Sangha,
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,
ཇི་ལྟར་བསྔོས་བཞིན་སྨོན་ལམ་འགྲུབ་པར་ཤོག།
May these prayers be accomplished as I have dedicated.
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。

Youtube 视频

上一篇:佛子行三十七頌•第三天上午